券商上調兩融業務規模傳遞三大積極信號
【資料圖】
■ 李 文
近日,一家大型上市券商官宣,將融資融券(以下簡稱“兩融”)業務規模上限由1500億元大幅上調至2500億元,單次千億元級的增幅引發市場高度關注。事實上,年內已有多家券商相繼上調兩融及相關融資類業務規模。兩融業務擴容是市場回暖、投資者交易意愿增強等因素共同驅動的綜合結果,既反映出市場情緒的整體升溫,也體現出券商在市場新階段中謀篇布局的積極姿態。筆者認為,可從三個視角深入解讀其所傳遞的積極信號。
第一,兩融業務擴容是市場流動性與信心的“雙向放大器”。
兩融作為A股市場重要的信用交易工具,其規模擴張有助于提升市場整體流動性與活躍度,為市場注入更多資金“活水”。今年以來,A股兩融市場展現出強勁動能,10月29日兩融余額首度突破2.5萬億元,再創歷史新高。投資者參與端同樣呈現積極變化,9月份新開信用賬戶數量達20.54萬戶,同比激增288%,顯示投資者信心持續修復。在這一背景下,券商主動上調兩融業務規模,既順應了市場趨勢、滿足了投資者融資需求,也進一步強化了市場的正向預期,形成資金與情緒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。
第二,兩融業務“規模擴張,不松風控”,凸顯證券行業運營日趨精細化。
本輪兩融業務擴容過程中,多家券商同步強化了風險管理機制,凸顯出行業運營的精細化趨勢。從實踐看,部分券商在提高總規模上限后,又根據市場情況動態上調融資保證金比例至100%,通過主動壓降投資者杠桿水平,有效防止風險過度積累。此外,更多券商加強了對客戶擔保比例的實時監測,完善了預警與平倉機制。這些舉措表明,券商在兩融業務拓展中不再盲目追求規模增長,而是更注重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推進業務,反映出信用業務管理正逐步走向系統化、精細化,有助于提升行業的整體風險抵御能力,保障市場的穩定運行。
第三,兩融業務競爭從“價格戰”走向“價值戰”,推動行業構建服務新生態。
兩融業務的規模競爭背后,實則是行業轉型的博弈。券商上調兩融業務規模,一方面是及時滿足投資者的融資需求,提升客戶服務水平;另一方面則是借此機會擴大市場占有率,在行業競爭中確立優勢。當前,兩融市場同質化競爭問題仍較為突出,部分券商為爭奪市場份額,已將融資利率壓低至4%以下。在此背景下,越來越多的券商開始跳出低水平競爭,轉向以綜合服務提升客戶黏性。例如,有券商通過完善融資定價機制、推出“兩融ETF智能投顧工具”等創新產品,吸引新增客戶;也有券商嘗試整合投研、資管等資源,構建“融資+投研+資產配置”的業務生態,為兩融客戶提供增值服務。這些嘗試不僅提升了客戶服務的深度與廣度,也為行業從規模紅利向能力紅利轉型探索了新路。
綜合來看,本輪券商兩融業務規模的上調,已超越簡單的規模擴張,成為觀察A股市場健康發展與證券行業轉型的一扇窗口。它既反映了市場情緒的回暖與資金結構的優化,也展現了證券行業在風控升級與服務轉型中的雙重進階。在A股市場走向更加成熟、更具韌性的階段里,兩融業務不再僅僅是市場的“杠桿工具”,更逐漸成為衡量投資信心、機構能力與市場健康度的重要標尺。隨著更多券商在“規模與風控”“價格與價值”之間尋求平衡,一個更加理性、更富層次的市場信用生態也將逐步形成。
標簽:

